跳到主要內容
認識烏山頭水庫
相關圖片1

烏山頭水庫位處臺南市官田、大內、六甲及東山區之間,是日治時期日籍八田與一技師率台日工程人員,利用曾文溪支流─官田溪之自然溪谷,在烏山頭附近築壩截流而成,為離槽式水庫,主要水源來自曾文溪(1973年曾文水庫完工後,即取曾文水庫放水量),於烏山嶺隧道東口設置導水堰及取水口,經烏山嶺隧道至西口流入烏山頭水庫中,為嘉南平原最大灌溉渠圳─嘉南大圳之主要水源,是臺灣早期之大型水庫,1930年完工放水後為當時東亞第一大、全球第三大的水庫。

嘉南平原轉變的契機

嘉南平原雖地勢平坦,但由於雨量多集中在夏季、日照長,在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興建前,越往沿海地區水田越少、旱田越多,再加上沿海地區飽受鹽害,日治時期耕地面積雖然已達到約25萬公頃,但因缺乏穩定的灌溉水源,實際上的農業生產效率卻不及其他地區。

日治時期在「農業臺灣、工業日本」的施政策略下,1916年日本政府針對全臺需要農田水利設施的地區進行全面調查,總督府指派土木局技師八田與一負責調查嘉南平原的農田灌溉狀況。八田技師依據荷蘭、明鄭及清朝時代所遺留下的水利工程做為調查重心,發現在官田溪上游的烏山頭附近有小型水利工程遺跡,深入調查後發現官田溪上游可築水壩蓄水,但因官田溪水量不足,需引取烏山嶺另一側的曾文溪水源,才足夠灌溉使用,遂向總督府提出「官佃溪埤圳計畫」來興建烏山頭水庫、開鑿烏山嶺隧道引入曾文溪水源,另於濁水溪南岸設置取水口,在雲林到臺南之間廣設渠道,灌溉嘉南平原。

相關圖片2
相關圖片3
從看天田轉為可輪作的良田

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於1920年9月開工,並於1930年5月正式完工,工程完成後,建立的三年輪灌制度,使可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了三倍,源源不絕的水源循著如微血管密布的水圳渠道,將水資源運送到嘉南平原的各個角落,滋潤了這片土地,也讓看天吃飯的嘉南平原不再苦於乾旱。沿海含鹽地帶經過大圳水源不斷浸潤改良後,地力也逐漸提升,原本貧瘠荒地、重鹽地、砂地等,受惠於大圳的水源逐一化為膏腴良田。

...